如何推动大湾区跨境劳动关系治理?近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海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港澳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及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在广州举办,结合有关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参访。
首次吸纳台湾地区专业人士参加
本次培训以“线下实训+考核认证”为模式,重点围绕劳动法律政策差异、争议处理理论等核心内容开展系统教学,助力学员构建专业知识框架,包括三地劳动法律政策和争议处理差异性、劳动争议处理基础理论和证据规则以及常见劳动争议案例及适用法律法规分析等内容。特邀粤港澳三地资深讲师授课,讲师更结合多年仲裁经验讲解调解策略与沟通要点,推动理论知识向实操能力转化。
来自澳门的凌先生表示,课程中分析了日常工作中实际遇到的很多难题,例如事实认定、证据取得以及证据效力等,对日后工作非常实用。
据介绍,本次培训系广东首次大规模面向港澳台籍人士举办人事争议调解相关培训。除了港澳学员外,还首次吸纳了来自台湾地区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开展实地参访交流,搭建理论与实践衔接桥梁
结束培训,学员们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广州(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及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劳动关系服务示范中心,开展实地参访学习,全面学习了解跨境劳动关系服务的创新实践。
在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学员们详细了解“速调快裁”机制的全流程运作,体验纠纷受理、调解、仲裁高效衔接的实务场景,直观感受大湾区劳动争议“快速响应、精准调处”的治理效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劳动关系服务示范中心,学员们了解在政策解读、跨境用工指引、就业创业指导、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出的创新探索,为跨境劳动者及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跨境劳动关系服务,学员们就案例处理、跨域协作等问题深入交流。
来自香港的叶女士表示,在培训中学习借鉴了各位专家的专长、观点角度,了解到内地的法律、调解、教育的用心良苦,自己有了更深的思考。
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实地体验,对“培训-实践-服务”的生态闭环有了更立体的理解,为未来参与跨境劳动关系治理奠定了实践基础。
据悉,粤港澳三地各有现行的调解员培训体系、资质认定方式,但大湾区内统一的调解专业能力培训暂未拉通,调解领域的大湾区标准仍是空白。
为进一步规范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促进三地调解资源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劳动关系服务示范中心联合广东省人力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澳门专业调解员学会、专业调解员学会(香港)等共同研制《粤港澳调解员能力培训指南》团体标准。示范中心将继续与粤港澳三地在劳动关系领域的深度合作,编制“湾区通”为跨境劳动者及企业提供劳动关系、衣食住行等指引,助力融入湾区建设和发展。
南方+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何丽雅
配资怎么玩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