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婚晚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催婚与催生便成了当下年轻人最常听见的话。众多专家也纷纷针对催生问题建言献策,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竟有一个省份非常愿意生孩子,压根不用催,而且该省份已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生育数量的榜首。
那么,这个省份究竟是哪?又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主动选择生育呢?
2024 年,当全国出生人口跌破千万大关、出生率跌至 6.77%时,广东以 113.3 万新生儿、8.89%的出生率,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破百万的省份。
展开剩余85%而广州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个现状,首先源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独特的人口结构。
作为连续18年常住人口超1.2亿的第一人口大省,广东2024年常住人口增量达74万,其中超60%为外省流入的婚育年龄年轻人。
这种“移民省份”的特质,使广东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72%,像深圳和东莞,这一比例更是分别达到了83%和82%,形成了极为突出的“人口结构年轻化红利”。
数据显示,广东新生儿中近4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就业地扎根生育,形成“流入-生育-再增长”的正向循环。
这种人口结构优势与东北等老龄化严重地区形成鲜明对比,为生育活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还有就是经济基础。 珠三角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区,2024年GDP突破13万亿元,形成了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产业活力不仅创造了海量就业机会,更构建起多层次的收入体系。
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灵活就业岗位覆盖电子制造、物流配送等领域,为年轻人提供了“边工作边育儿”的可能;深圳则以创业生态闻名,2024年新增经营主体超98万户,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37%,吸引大量高学历人才落户。全省5.15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为生育提供了经济底气。
再加上在传统思想的潜移默化之下,潮汕和粤西地区有35%的家庭选择生育二孩或者三孩。“多子多福”“家族传承”这类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
而且,当地家族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催生了子女“接班”的现实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家庭的生育决策。
即便深圳、广州等城市现代化气息浓郁、发展日新月异,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依旧不可小觑。祠堂祭祖、族谱续写,在日常生活中仍屡见不鲜。
广州番禺的部分城中村,仍保留着“添丁上灯”的习俗,新生儿家庭可获得村集体分红奖励,形成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激励。
在潮汕地区,即便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相较于以往有所降低, 但传统观念依然发挥着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出生率能够维持在10%以上,这一数据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政府为了推动年轻人结婚也是出了不小的力, 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覆盖21个地市,新人平均节省15天奔波,深圳通过该服务结婚的夫妇超六成三年内迎来首孩。
还有就是医疗保障的完善直接降低生育风险。 2025年,广东计划将保胎安胎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全额报销,这一政策预计覆盖全省30%的孕产妇,人均减轻负担超5000元。
广州、佛山等地还通过延长产假、扩大医保覆盖,构建起全周期的生育保障体系。
生育补贴政策更是“真金白银”:东莞长安镇厦边社区对二孩家庭一次性奖励2万元并每月发放300元补贴,三孩家庭奖励5万元并每月发放500元。
2025年,广东更是推出了“惠民托育券”,最高提供2000元消费补贴,并建成1.2万家托育机构、提供60万个托位,供给总量居全国首位。这些政策从“催生”转向“愿生”,让生育成为年轻人的自主选择。
广东用实践证明,破解低生育率难题的核心在于构建“经济有活力、文化有认同、政策有温度、生活有保障”的综合环境。
当年轻人在就业地能获得稳定收入、享受育儿支持、感受到文化归属感时,生育便不再是负担,而成为生命自然的延续。
这种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路径,为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广东方案”。
发布于:山西省配资怎么玩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